close
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資料,香港出生率一直下降,從1996年平均每名15至49歲的婦女﹝除外籍女性家庭傭工外﹞生育1.17個小孩,降到2003年的0.93。香港家計會在2002年發表一份報告指出,近年經濟環境轉壞,愈來愈多夫婦寧願選擇不生育,或只生一個孩子。因此,獨生子女人數不斷地增長,可是社會對於他們認識並不多,甚至可能持有某些偏見,認為他們都是高IQ、低EQ,成績好,為人自私、任性霸道、自我中心等。
那為甚麼會有這種看法呢?理論上,兄弟姐妹間的互動有助於兒童社會性的發展,能練習及強化兒童的社交技巧;同時兒童透過觀察其他兄弟姐妹與父母的互動,不僅能增加自我了解,而且能學習處理妒忌心及競爭心。故此,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無形中缺少了練習社交技巧的機會。倘若父母或祖父母過分溺愛,獨生孩子很可能變成小霸王。此外,有學者曾認為家庭人數越多,家庭平均認知及智力能力亦會降低,小家庭的父母對於兒女關注較多,孩子的學業表現比較突出。
不過真實情況到底是否這樣呢?早期獨生研究的確曾指出獨生子女較非獨生多行為上的問題,但後期研究﹝包括我們中心的研究﹞則漸漸提出相反的論點,獨生子女多出身於中產或背景好的家庭,父母期望及關注多,學業及智力上較優勝,自我概念好,而且社交表現亦不遜色。獨生孩子的創造力最高,其次老大和老厶,最後是中間的孩子。獨生幼兒的記憶、語言、數學能力較突出,不過這優勢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縮減了。獨生父母對於其3至5歲子女有較多負面描述,包括容易發脾氣、非常調皮、固執等,及後至,到6至8歲時都轉為好評,包括勤力、小心。
其實,孩子身心是否能夠健全成長,並不在於一個孩子或兩個孩子的問題,最主要還是培養及教導。
1) 分享:要教導孩子把好吃的東西分成幾份,給爸爸、媽媽、祖父母、傭人及自己;
2) 社會性的培育:幼兒特徵一般性是以自我為中心,當他/她開始喜歡與人玩耍時,這就是社會性的開端。父母可以讓他們多參加一些團體活動,如遊戲小組,或是到公園、朋友家、邀請朋友到家中玩,不僅可以讓孩子多結交一些玩伴,同時學習禮讓、分享、忍耐、合作等良好的品格;
3) 培養獨立性:從小開始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,如玩玩具後要收拾好,學習自己穿衣物,整理房間等等。讓孩子獨立思考行動,經驗成功失敗,漸漸地學會各種能力,避免過份保護,務求在心靈及生活上都會培養出獨立自主的能力。
4) 信賴與讚美:信賴孩子的能力,讓他們去嘗試、去累積不同的人生經驗。當孩子有好的表現,不要吝嗇讚美,培養他/她成為一個自信自尊自強的人。
全站熱搜